
2015年高考志愿填報需要考慮的“非分數(shù)”因素之二:考生正確認識自我
湖北高考網(wǎng)獲悉,“如何填報高考志愿”每年都會成為高三考生和家長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填報志愿時哪些因素需要考慮?如何填報把握更大一些?無論考前、考中還是考后填報,也無論錄取時按“志愿+分數(shù)”還是按“分數(shù)+志愿”投擋,相同高考分數(shù)的考生,只因填報了不同的志愿,其錄取結果可能會產(chǎn)生天壤之別,每年高考錄取結束后總會出現(xiàn)“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場面。
很多考生和家長以“分數(shù)”估算志愿填報命中率并判定錄取結果是否“劃算”,這種慣性思維其實是一種淺表做法。高考志愿其實是考生對人生尤其是未來職業(yè)生涯的第一步規(guī)劃,忽視了這一點,就忽視了對考生未來長遠發(fā)展的考慮。換句話說,考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除了要考慮“分數(shù)”因素,還要考慮“非分數(shù)”因素。
因素二:考生正確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性格及行為特點。性格決定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意義。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忌鷮ψ约河锌陀^清醒的認識是填報高考志愿的首要因素。認識自我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對選擇學校及專業(yè)非常重要。填報高考志愿時從分析自己的性格及行為特點出發(fā),判定自己可能的職業(yè)方向,作為選擇學校及專業(yè)的參考。
以高分考生為例:有人長于邏輯思維,從問題的初始條件、邊界條件開始分析,逐步找到問題的關鍵;有人則直接對問題的關鍵做出判斷,再去分析各種條件和可能。有這兩種思維習慣的學生,同時看重的同一所學?;驅I(yè),其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可能只適合其中一人。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是選擇學術研究方向、實際應用方向、還是技能方向。舉個例子:面對一件沒見過的電器,有人習慣先看說明書,有人先開機碰到問題再找說明書,而有人開機后碰到問題再打電話問別人,這反映了一個學習習慣問題,不同的人遇到同一問題探究的層面不同,因此影響著在未來工作中的定位。
有標新立異想法的學生,可能具備創(chuàng)新人才的核心素質。組織能力強善于與人溝通的學生,其實對專業(yè)不必過分看重,學校的整體氛圍可能更具決定意義。沒有堅持長期學習思想準備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較高,醫(yī)生、IT研發(fā)工程師等職業(yè)也未必適合于你。慣于聽命于人、案前久坐的學生,最典型的專業(yè)選擇可能是會計、審計類。樂于助人,不自覺地總是對旁人循循善誘的性格,適合做一名教師或社會工作者。模仿能力強的學生學習一門應用語言應當不費力。不同的職業(yè),對就業(yè)者的性格行為特點實際上是有潛在要求的,選擇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在選擇專業(yè)時更要注意這點。
判定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填報高考志愿時,無論成績多高,都要事先設定一個自己可接受的最低的學?;驅I(yè)作為心理底線。按照現(xiàn)在的錄取投檔辦法,假如某批次有三個志愿,最理想的學校作為第一志愿填報估計只有六成把握,那就要做好心理準備,第二或第三志愿學校只有選報生源不足的學校才有錄取把握。這樣一旦第一志愿落選,被下邊的學校錄取就不至于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能接受這種落差,那就索性選一所有八成把握的學校作一志愿。與學生心理承受力有關的另一問題是就業(yè)去向。不同專業(yè)在不同體制、機制工作單位中的分布有很大差異,而在不同體制、機制下工作的人們心理壓力也是有差異的。這也是填報志愿時的考慮因素之一。
對自己性格行為特點的分析最好還是與家長、老師交流一下,可以參考測試結果,但結論還是要建立在對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礎上。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