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考網(wǎng)旗下頻道:湖北高考網(wǎng)為考生提供湖北高考信息服務 ,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湖北教育考試院為準。

湖北自考網(wǎng)

湖北高考
高考首頁 高校信息 高考動態(tài) 高考分數(shù)線 特殊招生 高考作文 高考報考
高考專題:
湖北高考報名須知 考試時間 考試政策 考試大綱 考場查詢 成績查詢 錄取結(jié)果查詢 分數(shù)線預測 招生簡章 高考院校 報考答疑 高考百科
湖北高考網(wǎng) > 高考輔導資料 > 湖北高考文科綜合輔導 > 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近現(xiàn)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網(wǎng)站地圖

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近現(xiàn)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來源:湖北自考網(wǎng) 時間:2015-01-23


湖北2015年高考歷史測試:近現(xiàn)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wǎng)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題,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幫助。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2014涼山診斷)德國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說,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人類首次覺醒,理性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化,決定著其后諸民族的文化走向。下列經(jīng)典語句能夠表明此期間人類精神覺醒的有(  )

  
①“人是萬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④“最優(yōu)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A.


③ B.


  C.


④ D.



  解析:C 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是抓住題干中時間“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間”,
①為古希臘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的主張,
②為春秋晚期孔子的主張,
③為明朝晚期李贄的觀點,
④為蘇格拉底的主張,故


④正確。

  2.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曾這樣評價理學:“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tǒng)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并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么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guān)心的范圍之內(nèi)。”由此可見理學(  )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學之真

  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閉性

  C.以追求天理為治學目標

  D.其治學方法是格物致知

  解析:B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對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由“豐富性與普遍性”可知理學博大精深;由“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guān)心的范圍之內(nèi)”可知理學具有封閉性,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材料無關(guān)。

  3.(2013涼山診斷)隋煬帝有詩:“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初唐政治家、文學家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材料最能說明(  )

  A.火藥出現(xiàn)不晚于隋朝

  B.火藥在唐朝時應用于軍事

  C.火藥發(fā)明者是煉丹家

  D.火藥促進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

  解析:A 材料中詩句形容的是煙花,煙花的助力是火藥,可見在我國隋代就有火藥,故A項正確。B、C、D三項材料無體現(xiàn)。

  4.(2013綿陽三模)昆曲《牡丹亭》描寫了進入陰間的杜麗娘與陰間判官據(jù)理力爭,終于使自己還魂人間。 杜麗娘還一鼓作氣,讓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同。與杜麗娘這種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

  A.古希臘的人文精神

  B.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C.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主義

  D.現(xiàn)代美國的自由主義

  解析:B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行為體現(xiàn)了個人對現(xiàn)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與文藝復興時期倡導個性解放,提倡人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的人文主義思潮相似,故B項符合題意。

  5.啟蒙運動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是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1727年)和約翰·洛克(1632~1704年)。……牛頓的光輝成就就是用精確的機械觀點來解釋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的每一事物都受著普遍規(guī)律的制約,這些規(guī)律能夠像數(shù)學原則那樣精確用公式加以闡明。……牛頓的哲學并沒有排除上帝的意思,但是他的哲學使上帝失去了權(quán)利。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牛頓是啟蒙運動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

  B.科學革命推動了啟蒙運動

  C.牛頓的哲學推動宗教改革

  D.牛頓不反對上帝的權(quán)威

  解析:B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及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從信息“啟蒙運動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是艾薩克·牛頓爵士”“他的哲學使上帝失去了權(quán)利”可以看出牛頓的科學理論把上帝從無生命領(lǐng)域趕了出去,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啟蒙運動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6.(2013莆田調(diào)研)《全球通史》寫道:“工業(yè)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nèi)〈斯陋毜陌l(fā)明者的閣樓和作坊。”材料敘述的是(  )

  A.新航路開辟的情景

  B.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景

  C.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解析:C 根據(jù)所學可知,“孤獨的發(fā)明者的閣樓和作坊”描述的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景。“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景。

  7.(2014福建一模)有史家評論道:“須知那個時候的中國,要在充斥封建主義舊文化的天地里容納若干資本主義的新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來。”此觀點強調(diào)了“中體西用”(  )

  A.符合當時的國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機

  C.是理想的救國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解析:A 根據(jù)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的開展有利于中國經(jīng)濟的近代化,但并不是救治中國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機的良方,故排除B和C項;中體西用有利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shù),故D錯誤。故選A。

  8.(2013南京二模)1907年張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學堂,并給清王朝上了《保存國粹疏》,聲稱當時“道微文敝,世變愈危”,只有“存國粹”才是“息亂源”的最好辦法。材料表明張之洞的目的是(  )

  A.推動洋務運動的發(fā)展,自強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傳播,阻止革命

  C.維護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引進西學

  D.繼續(xù)維新思想的宣傳,預備立憲

  解析:B 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中體西用”。結(jié)合1907年時的形勢,“存國粹”即保存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倫理道德,“息亂源”即抵制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

  9.(2014紹興一模)康有為在《上清帝第四書》中說:“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來,雖后此千年率由不變可也。”他這樣說的真實意圖是(  )

  A.闡述歷史進化的必然性 B.論證維新圖強的必要性

  C.說明中華文明的停滯性 D.批駁革命共和的荒謬性

  解析:B 從材料信息看,康有為認為,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將會繼續(xù)延續(xù),不會發(fā)生改變。其潛臺詞則是,此時中國已經(jīng)面臨列強環(huán)伺,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故傳統(tǒng)社會無法延續(xù),中國只有進行變法才可以救亡圖存,故B項為其真實意圖。A、C、D三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均可排除。

  10.(2013建甌模擬)嚴復曾說:“晚近更有一種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諸學,僅得諸耳剽之余,于其實際,從未討論。”還說他們“意欲揚己抑人,夸張博雅,則于古書中獵取近似陳言,謂西學皆中土所已有……彼實竊我中國古圣之緒余”之類的說法,“令人嘔噦”。由此可見嚴復(  )

  A.反對學習西方的“格致諸學”

  B.批評“中體西用”的“自居名流”

  C.堅持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

  D.反對“揚己抑人”的西學起源論

  解析:D 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要求學習西方。而頑固派堅決反對西學并提出了西學起源于中學的“學說”即“西學中源”論。洋務派也曾利用“西學中源”論來倡導學習西學。嚴復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認為其對西學只是有所耳聞,并未對西學的實際進行研究,這種揚“中學”抑“西學”的作法“令人嘔噦”,故D項正確。A項與嚴復主張相反,B項嚴復批判的是“西學中源”論,C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信息。

  11.“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xiàn)與否,純?nèi)灰远鄶?shù)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這反映陳獨秀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fā)點是(  )

  A.傳播西方進化論與人性思想

  B.打擊袁世凱尊孔復古行徑

  C.抨擊立憲道路號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喚醒民眾覺悟

  解析:D 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陳獨秀認為國民政治的實現(xiàn)與否,以多數(shù)國民能否有主人意識為唯一根本條件。從這里可以看出,陳獨秀發(fā)動新文化運動是為了喚醒民眾的思想覺悟,符合題意的答案為D。

  12.(2013韶關(guān)一模)有學者認為:近代中國的“激進”其實是清政府的“極端”逼迫出來的。……與其呼吁民眾不要“激進變革”,不如吁請統(tǒng)治者不要“極端頑固”??梢宰糇C此觀點的是(  )

  A.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 B.甲午戰(zhàn)爭與戊戌變法

  C.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 D.北洋軍閥與新文化運動

  解析:D 經(jīng)過辛亥革命的洗禮,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而北洋軍閥依然“極端頑固”地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激起知識分子掀起了對封建思想、傳統(tǒng)文化進行猛烈批判的新文化運動,即“激進變革”,答案為D。

  13.(2013綿陽模擬)“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曾經(jīng)有那么一個輝煌的時代。諸子放恣,處士橫議,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張文學改良的,主張保護國粹的,主張三綱五常的,主張個性解放的,這邊要打孔家店,那邊要把孔儒升格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創(chuàng)造了眾聲喧嘩、精彩紛呈的劇場效果。”材料所指“時代”是(  )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解析:D 據(jù)材料可知這一“時代”是一個思想解放、爭鳴的時代,一方面新思想傳播打壓封建文化,主張打倒孔家店,個性解放,文學革命,另一方面封建文化力圖自保,主張三綱五常,將孔儒升格為宗教,故該“時代”指新文化運動時期,在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下,封建專制主義和尊孔復古思想受到猛烈批判。D項正確。A、B、C三個時期,封建傳統(tǒng)文化未受到猛烈批判。

  14.“建設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chǎn),山林川澤之息,礦產(chǎn)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jīng)營地方人民之事業(yè),及育幼、養(yǎng)老、濟貧、救災、醫(yī)病與夫種種公共之需。”據(jù)此判斷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主張為(  )

  A.將土地平均分配給農(nóng)民

  B.地方政府應享有高度自治權(quán)

  C.解決以土地為核心的財富分配問題

  D.建立福利社會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土地之歲收……夫種種公共之需”由此可判斷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主張為解決以土地為核心的財富分配問題。

  15.辛亥革命作為一場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引人關(guān)注的事件,讓人不得不有所感觸,胡繩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中寫道“說明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lǐng)之后,河南洛陽嵩縣的綠林好漢們議論開了,有的人說:‘先殺洛陽知府,再殺河南巡撫,趕走北京皇帝,孫文坐了天下,我們都要當官,沒有人敢說我們是土匪啦!’”由此可見,基層同盟會會員宣傳三民主義的突出重點和弱點分別是(  )

  A.民族主義,民權(quán)主義 B.民權(quán)主義,民族主義

  C.民族主義,民生主義 D.民權(quán)主義,民生主義

  解析:A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理解以及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認識和把握歷史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從“先殺……再殺……趕走北京皇帝,孫文坐了天下”可以看出基層同盟會會員重點宣傳民族主義,明確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從“我們都要當官,沒有人敢說我們是土匪啦”可以看出基層同盟會會員對“民權(quán)”認識不清,說明宣傳民權(quán)主義時存在弱點。

  16.(2013哈爾濱模擬)20世紀20年代中期,有這樣一種進步思想,它傾注了創(chuàng)立者畢生心血,熔鑄了中西思想文化的精髓,團結(jié)了各個革命階級和階層的人民群眾,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它”是指(  )

  A.陳獨秀的激進民主思想

  B.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

  C.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

  D.毛澤東的“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思想

  解析:B 20世紀20年代中期團結(jié)了各個革命階級和階層的人民群眾的進步思想指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思想,它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原則,A、C兩項未發(fā)動人民群眾,D項不包括資產(chǎn)階級。

  17.毛澤東說自己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是自由主義、民權(quán)主義、民族主義、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理念的大雜燴。此言反映了(  )

  A.毛澤東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B.早期毛澤東的思想中傳統(tǒng)思想占主流

  C.接受馬克思主義后徹底拋棄原有思想

  D.早期毛澤東的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

  解析:D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題干中毛澤東強調(diào)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他受到過西方自由主義、民權(quán)主義等諸多思想的影響。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新文化運動中傳播西學有關(guān),故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中“最早接受”“傳統(tǒng)思想占主流”“拋棄原有思想”說法均錯誤。

  18.(2013紹興一模)毛澤東提出:“有必要在我國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進行解釋,引導人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確的方法處理這種矛盾。”這一主張?zhí)岢龅谋尘笆?  )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B.“左”傾錯誤思想的發(fā)展

  C.“大躍進”運動的全面推進

  D.“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

  解析:A 1957年毛澤東發(fā)表《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問題》的講話。針對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確區(qū)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nèi)部矛盾,提出解決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原則和方法。故選A項。這次講話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可排除B、C、D三項。

  19.(2014珠海質(zhì)檢)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從深圳、珠海到廣州,輕車簡從,探訪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說這是踏著20年前鄧小平的足跡,醞釀新一輪改革。這一“足跡”給中國帶來的重大影響不包括(  )

  A.經(jīng)濟特區(qū)開始建立

  B.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開始建立

  C.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

  解析:A 本題考查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題干材料中的“20年前”即指1992年。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各省視察,而經(jīng)濟特區(qū)開始建立是在1980年,A不包括,故選A。B、C、D三項是鄧小平南方視察帶來的影響。

  20.我們說,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這里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  )

  A.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B.保持黨的先進性

  C.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D.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解析:A 得民心者得天下,黨能夠存在的根本就是要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1.(2014南京模擬)在西學沖擊下,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發(fā)生了分化,其群體也隨之分化、重構(gòu),形成新舊兩個陣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嬗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時,即有萬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讀兵書……年垂四十,身雖登科,終無機會風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

  自光緒庚子后改設學堂,不數(shù)年停止科考,并派學生出洋留學以學洋夷之學……洋學既盛,孔孟之學遂無人講;中國人士均尚西學,則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諸如無有之鄉(xiāng),遂養(yǎng)成許多叛逆……至宣統(tǒng)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稱民國,號曰共和,而亂臣賊子乘勢行其素志……豈非孔孟之學不行而洋學是尚之所致乎?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國與此新出現(xiàn)的“夷狄”更常處于一種敵對的狀態(tài)之中?,F(xiàn)在反要向其學習,而學習的目的又是“制夷”。何況……這些“始創(chuàng)自由平等于己國之人,即實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國之人”。故中國士人對學習西方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其中的多重尷尬是不言而喻的。

  ——羅志田

  《新的崇拜:西潮沖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quán)勢的轉(zhuǎn)移》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指出作者屬于新舊哪個陣營,從政治與文化的立場及其個人利益角度說明其依據(jù)。(6分)

  (2)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特點。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胡適等知識分子以傳統(tǒng)方式“安身立命”的社會原因。(6分)

  (3)據(jù)材料三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中國士人”所遭遇的“尷尬”。(4分)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問題上存在的困惑。(4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關(guān)系的認識。第(1)問從材料一中“遂養(yǎng)成許多叛逆”“亂臣賊子”可看出作者屬舊陣營。第(2)問第一小問從材料二中“與母親包辦訂婚的江冬秀女士完婚”,體現(xiàn)了其未擺脫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體現(xiàn)了其學習西學。第二小問原因可結(jié)合當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分析。第(3)問“中國士人”的“尷尬”根據(jù)材料可看出是指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困惑的實賤活動,結(jié)合所學,任舉兩例即可。第(4)問,綜合上述材料從學習西方的目的、學習西方的態(tài)度、學習西方帶來的后果等方面概括。

  答案:(1)陣營:舊知識分子。

  依據(jù):政治上,反對革命,維護清朝統(tǒng)治;文化上,反對“洋學”,維護“孔孟之學”;利益上,反對廢除科舉。(6分)

  (2)特點:接受西學,未擺脫傳統(tǒng)文化影響。

  原因:社會性質(zhì)未變;封建儒學仍占主導地位;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未發(fā)生根本變化。(6分)

  (3)例一: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知識分子提出“師夷長技”思想。例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例三: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維新派主張學習日本變法圖強。例四:辛亥革命試圖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國,西方列強卻支持中國封建勢力鎮(zhèn)壓革命黨人。(任答2例即可)(4分)

  (4)困惑:反抗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之間的困惑;固守傳統(tǒng)文化與學習西方之間的困惑;信奉西方思想價值觀與西方奴役中國之間的困惑。(任答2點即可)(4分)

  22.(2014杭州模擬)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朝人葉盛說:“今書坊(印刷并出售書籍的地方)相傳射利(謀取財利)之徒偽為小說雜書……農(nóng)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蓄)而人有之;癡騃(癡呆)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為《女通鑒》……有官者不以為禁,士大夫不以為非,或者以為警世之為,而忍為推波助瀾者,亦有之矣。”

  材料二 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鞓返拇笸?必須推行“公養(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兒童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yè)。經(jīng)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yǎng),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shù)訓練。

  材料三

  1915~1923年 1938~1945年 1915年,辜鴻銘寫成《中國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1923年,柳詒徵完成《中國文化史》,其主旨是“讓學生看到中國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讓青年們自己理解中國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歷史學術(shù)書籍在這個時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國通史》,錢穆的《國史大綱》,張蔭麟的《中國史綱》,繆鳳林的《中國通史要略》,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和柳詒徵的《國史要義》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當時社會出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并分析其作用。(4分)

  (2)依據(jù)材料二,歸納康有為有關(guān)教育的主張。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根源。19世紀末維新派掀起一場變法運動,結(jié)合所學知識說明這場運動對國人思想的“啟蒙”。(8分)

  (3)結(jié)合時代背景,分別說明出現(xiàn)材料三兩種文化現(xiàn)象的原因。(8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現(xiàn)象”由材料信息“小說雜書”“農(nóng)工商販”“癡騃女婦”“官者”“士大夫”可知小說流行甚廣并得到眾多社會階層的喜愛。“作用”從“書坊”發(fā)展,豐富生活及“警世之為”三個角度思考。第(2)問“主張”據(jù)材料信息“義務教育培養(yǎng)”“小學院”“中學院”“大學院”“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shù)訓練”分析。“思想根源”由通過社會福利制度達到“大同之世”可知康有為將儒學大同思想與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啟蒙”據(jù)所學作答。第(3)問第一種文化現(xiàn)象處于“1915~1923年”正是新文化運動開展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到徹底批判,一些思想家對此不滿著書以展示“中國文明的精神”“全貌和真象”。第二種文化現(xiàn)象發(fā)生于“1938~1945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利于抗日。

  答案:(1)現(xiàn)象:小說流行,受到各階層人們的喜歡。

  作用:
①促進了印刷業(yè)和出版業(yè)的繁榮;
②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③對下層群眾起道德教誨的作用。(4分)

  (2)主張:教育社會福利(義務教育);完整的教育體系;文化與職業(yè)技能并舉。

  根源:繼承儒家“仁”(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維新變法中,維新派著力傳播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quán)、自由平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quán),猛烈沖擊了陳舊腐朽的舊文化,具有啟蒙意義。(8分)

  (3)第一種文化現(xiàn)象原因:
①1915~1923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號召“打倒孔家店”,引發(fā)了否定和懷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思潮;
②一些思想家對此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

  第二種文化現(xiàn)象原因:
①1938~1945年,處于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②一些史學家為激發(f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國歷史中挖掘資源,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揮歷史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8分)

結(jié)束
特別聲明:1.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湖北自考網(wǎng)”的,轉(zhuǎn)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湖北自考網(wǎng)(trillionsbussines.com)”,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2.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不實或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最新官方信息請以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及各教育官網(wǎng)為準!
高考最新文章 高考最新政策
考試交流群 獲取擇校方案
考試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

成考院校 自考院校 專升本院校 資格證 其它熱門欄目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