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2015年高考歷史測試:新中國的外交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wǎng)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題,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幫助。
一、選擇題
1.(2013無錫調研)20世紀50年代某西方報紙評論:“(此次會議是)亞洲最大國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為亞洲講話——周恩來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代表,成為全世界注意的焦點。”此次會議( )
A.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B.推動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
C.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
解析:B 材料的關鍵信息是“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在西方為亞洲講話”,日內瓦在西方,日內瓦會議主要討論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是為亞洲講話。
2.(2013株洲一模)張同冰在《新中國外語教育發(fā)展回顧》中指出:“1952年開始大學院系調整,撤銷合并了大部分學校的英語系科,德語、法語等語種也被縮減。1952年至1956年間,全國俄文專科學校紛紛建立,綜合性大學俄文系招收人數(shù)大幅增加。”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孤立封鎖政策
B.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C.受蘇聯(lián)大力援建中國與中蘇關系密切影響
D.受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
解析:D 英語、德語、法語專業(yè)減少是西方國家孤立中國的產物,俄文專業(yè)增加是“一邊倒”外交政策和中蘇關系密切的產物,因此,A、B、C都是材料現(xiàn)象的原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色彩,與材料中的現(xiàn)象無關。
3.(2014黃山質檢)下圖為新中國一段時期內對外經(jīng)濟援助的有關數(shù)據(jù)。造成20世紀60年代援外支出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國是不結盟運動的發(fā)起者
B.“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了經(jīng)濟建設
C.國民經(jīng)濟調整取得重大成果
D.與美蘇交惡需打開外交新空間
解析:D 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成就。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與圖片中援外支出上升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國民經(jīng)濟調整的是國民經(jīng)濟結構比例與20世紀60年代的援外支出猛增的現(xiàn)象無直接關系。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中蘇關系的交惡,中國同時面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故急于打開新的外交局面,故選D。
4.(2014福州質檢)某網(wǎng)站在“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網(wǎng)頁上,有“西歐北美日本專題”“蘇聯(lián)東歐專題”“亞非專題”等欄目。其中“亞非專題(新中國建立至50年代末)”欄目下有“中印建交”“抗美援朝”“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標題。該欄目下標題還可能有( )
A.萬隆會議 B.亞太經(jīng)合組織
C.中日建交 D.上海合作組織
解析:A 注意“亞非專題”后的時間限制,只有1955年召開的亞非萬隆會議符合題意。B項成立于1989年;C項是在1972年;D項成立于2001年。材料體現(xiàn)了美蘇兩極格局下,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
5.(2013昆明模擬)有學者評價中國某一外交成就對中國的意義“打破封鎖的努力迎來了決定性轉折”,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開始正?;饨坏囊粋€時期象征”。該外交成就是( )
A.1949年中蘇建交
B.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1971年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解析:C 新中國外交中具有突破性的外交事件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包括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尼克松訪華等,其中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是中國迎來外交轉折的象征。
6.(2014福州模擬)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首次人類環(huán)境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發(fā)言:“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學武器殺傷印度支那人民,破壞人類環(huán)境。”對中國的強烈譴責,美國國務院要求其代表團對之進行淡化處理。美國這樣做主要是因為( )
A.中國綜合國力提高
B.美國需要改善同中國的關系
C.美國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性
D.美國推行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
解析:B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上正?;缆?為改善兩國關系,美國避免與中國的沖突,B項正確;A項不是主要原因;C項不符合美國使用化學武器的事實;D項是美國根據(jù)國家利益調整外交政策的表現(xiàn),不是原因。
7.(2013貴陽二模)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訪華,看到“打倒帝國主義”口號時,曾經(jīng)表示過不滿。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竟然提起此事,并笑著說:“我認為,像我這樣的人放了許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內。都打倒了,我們就沒有朋友了嘛。”毛澤東說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
A.中美之間的矛盾是虛構的
B.美國已經(jīng)不是帝國主義國家
C.中國在淡化中美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
D.中國感謝美國幫助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
解析:C 中美之間的矛盾是現(xiàn)實的不是虛構的,A項錯誤。對于當時的中國,美國仍然是帝國主義國家,仍然威脅著中國的安全,B項錯誤。在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問題上,美國是障礙而不是動力,D項錯誤。“放空炮”強調美國不在“打倒之列”意在淡化中美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推動中美關系發(fā)展,C項正確。
8.(2014黃山質檢)下表是1894~1993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額(單位:1950年前為百萬海關兩,1950年后為百萬美元)。對下面表格中透露的信息分析正確的有( )
時間(年) 1894 1899 1917 1928 1933 1938 1950 1955 1965 1970 1980 1993
貿易額 25 44 156 334 413 238 238 - - - 4 813 27 660
①1917~1928年中美貿易額變化受一戰(zhàn)后國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②1933~1938年中美貿易額變化原因之一是日本全面侵華
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影響著1980~1993年中美貿易額變化
④1955~1970年中美之間的貿易完全中斷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D.
①
③
④
解析:B 本題考查近代以來中美關系的變遷。歐洲列強忙于一戰(zhàn),而美國乘機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①正確。1933~1938年,日本加緊侵華,中美貿易額下降,
②正確。改革開放以來,中美兩國在經(jīng)濟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故雙方貿易額不斷上升,
③正確。新中國成立后初期,由于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對封鎖的政策,從而導致中美貿易額大幅度下降,但并沒有完全中斷,
④錯誤。
9.(2013大同三模)1982年3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表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聲明:“我們注意到了3月24日蘇聯(lián)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發(fā)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lián)的實際行動。”由此可知( )
A.蘇聯(lián)在改善對華關系方面缺乏誠意
B.中國外交政策將進行重大的戰(zhàn)略方向調整
C.中國堅決反對蘇聯(lián)的攻擊,中蘇關系日益惡化
D.中國外交重點由意識形態(tài)轉向國家利益方面
解析:A 從材料的信息看,蘇聯(lián)一方面攻擊中國,另一方面又表達愿意改善對華關系,說明其在改善對華關系方面缺乏誠意。1982年已經(jīng)是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已經(jīng)進行了重大調整,B項的錯誤在于“將”。20世紀80年代,中蘇關系逐漸緩和,C項錯誤。中蘇關系中任何時候外交的重點都是國家利益,D項表述錯誤。
10.(2014江南十校聯(lián)考)新中國外交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50年代聯(lián)蘇抗美,60年代既反蘇又反美,70年代聯(lián)美抗蘇,80年代不結盟。1994年中俄簽署《聯(lián)合聲明》,形成了一種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為主要原則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系。2011年中美確定致力于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這表明( )
①中國外交政策不斷根據(jù)國際形勢和自身利益的變化進行調整
②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國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④合作取代對抗是中國與美蘇(俄)關系發(fā)展的方向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④ C.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解析:D 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由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外交政策的不斷變化可知,
①
②與題意相符。由“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可知,
③與題意相符。由“聯(lián)蘇抗美……中美確定……合作伙伴關系”“聯(lián)美抗蘇……中俄……形成……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系”可知,
④與題意相符。
二、非選擇題
11.(2013安慶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在克里姆林宮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第一條規(guī)定,“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同時也約定蘇聯(lián)在1952年底以前,無條件地將中國長春鐵路移交給中國,從旅順撤出蘇聯(lián)軍隊。同時,為中國提供一筆總數(shù)為三億美元的建設貸款。
——據(jù)(日)中島嶺雄《外交關系:
從朝鮮戰(zhàn)爭到萬隆路線》
材料二 下表所列為自1970至1973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奧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時 1971年10月25日 冰島 1971年12月8日 英國 1972年3月13日 荷蘭 1972年5月18日 聯(lián)邦德國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亞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蘭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1)分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的背景和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什么共同特色?與這些國家建交,反映了中國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變?
(3)你認為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這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外交的發(fā)展歷程。第(1)問,二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格局的顯著特點是美蘇冷戰(zhàn)對峙,西方國家對華采取遏制、孤立政策,從這一背景分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作用。第(2)問,“特色”較易解答,“策略”要結合中蘇關系的狀況分析。第(3)問,“原因”注意從中國、蘇聯(lián)、美國、世界等角度分析。“影響”可以從外交、經(jīng)濟、文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兩大陣營尖銳斗爭;美國等西方國家敵視中國。
作用:對鞏固新生政權、促進中國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打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應對蘇聯(lián)威脅(或“一條線、一大片”戰(zhàn)略)。
(3)蘇聯(lián)威脅中國安全;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劣勢;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世界多極化趨勢發(fā)展;中美關系正?;?/p>
影響: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蘇聯(lián);有利于中西方開展經(jīng)濟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基礎。
12.在中美兩國長期交往的歷史中,兩種對立的中國觀在美國交替出現(xiàn)。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紐約時報》在一篇社論中滿懷希望地說,盡管美國最初遭受了損失,但它決不是孤立的:“我們有像中國那樣忠誠的戰(zhàn)友,它有著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中國依靠其吃苦耐勞、足智多謀的人民,將十倍地報償我們以前給它的援助。……”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美國蔑視和施舍的中國迎來了最佳時光。
材料二 伴隨著朝鮮戰(zhàn)場烽煙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戰(zhàn)形象重新在美國人腦海中浮起,中國被視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負義的“侵略者”。中國在美形象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王立新《試論美國人中國觀
的演變(18世紀~1950)》
材料三 美國公眾對中國、日本、俄羅斯的感情“溫度”
年份 中國 日本 俄羅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軍《美國公眾的中國觀
與美國對華政策(1990~2002)》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簡要分析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形成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并簡述其形成的歷史背景。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這一時期美國公眾對中國的感情“溫度”的特點。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影響美國人“中國觀”的主要因素,談談你對中美關系的展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史料并論證闡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時期”據(jù)材料可知中美關系急劇升溫,處于“最佳時光”,中美之間是戰(zhàn)友關系,由此判斷此時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原因”可從面臨共同的敵人,國民政府的親美政策,中國抗戰(zhàn)對美國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性等方面思考。第(2)問,“中國觀”由“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負義的‘侵略者’”的信息即可得出;“歷史背景”:此時正值美蘇冷戰(zhàn)時期,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并進行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第(3)問,由數(shù)據(jù)可知美國公眾對中國的感情“溫度”升溫慢,處于穩(wěn)步增長中,較之日、俄,“溫度”低,增長慢。第(4)問,“主要因素”應圍繞國家利益、社會制度等方面作答;“展望”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時期)。原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面臨共同的敵人;中國抗戰(zhàn)有力支持了美國;中國政府的親美政策;抗戰(zhàn)中中國軍民表現(xiàn)出的優(yōu)良品質等。
(2)中國觀: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負義的“侵略者”。歷史背景:美蘇冷戰(zhàn);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抗美援朝等。
(3)美國公眾對中國的好感程度較低,一直處于“微冷”狀態(tài);而且和日本與俄羅斯這兩個國家相比,對中國的“溫度”升溫不快,但一直保持上升狀態(tài)。
(4)主要因素:國家利益、綜合國力、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地緣政治、歷史傳統(tǒng)等。展望:觀點1:中美關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由于種種原因,中美雙方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隔閡、誤解乃至摩擦,但雙方可以保持冷靜和理智,加強溝通,減少猜疑,求同存異,發(fā)展中美友好合作關系。觀點2:中美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如美國希望謀求世界霸權,而中國反對任何國家稱霸,現(xiàn)階段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標最終會使雙方分道揚鑣。(答出任一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