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考網旗下頻道:湖北高考網為考生提供湖北高考信息服務 ,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湖北教育考試院為準。

湖北自考網

湖北高考
高考首頁 高校信息 高考動態(tài) 高考分數線 特殊招生 高考作文 高考報考
高考專題:
湖北高考報名須知 考試時間 考試政策 考試大綱 考場查詢 成績查詢 錄取結果查詢 分數線預測 招生簡章 高考院校 報考答疑 高考百科
湖北高考網 > 高考輔導資料 > 湖北高考文科綜合輔導 > 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網站地圖

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來源:湖北自考網 時間:2015-01-20


湖北2015年高考歷史測試: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題,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幫助。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2014三明質檢)《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農諺:“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材料中“清明”作為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  )

  A.祭祖掃墓 B.踏青游玩

  C.農業(yè)生產 D.政治清明

  解析:C 清明時節(jié),萬物皆顯,適合農種。故“清明”作為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農業(yè)生產。

  2.“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漢書·食貨志》),通過這則材料可以說明統(tǒng)治階級的“重農”目的是(  )

  A.防止田地荒蕪,加強田間管理

  B.控制農民人身自由

  C.重視在田畝投入人力以提高產量

  D.鼓勵農民專心生產而不違法亂紀

  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從事農業(yè)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xiāng)土,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梢?作者主張通過“重農”以達到控制農民人身自由的目的。

  3.(2013北京西城測試)據考古發(fā)現,在戰(zhàn)國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興隆縣一次出土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河南新鄭韓國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農具范占60%以上,出土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說明戰(zhàn)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qū)(  )

  A.鐵器開始用于農業(yè)生產

  B.鐵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產中普遍使用鐵農具

  D.鐵農具制作技術臻于成熟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題干中“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戰(zhàn)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qū)鐵制農具被普遍使用。A項不符合題干現象,B、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4.(2013長沙測試)中世紀中國財產繼承主要實行均分制度,據記載:“今(南朝宋時)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財而不養(yǎng)父,弟有余財而不養(yǎng)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當時中國的家庭(  )

  A.結構比較復雜

  B.一度嚴重缺乏道德責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限

  D.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

  解析:D 小農經濟下,一個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異計”,就會分家脫離原來的集體,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單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財而不養(yǎng)父,弟有余財而不養(yǎng)兄者比比也”明顯體現了在中國傳統(tǒng)宗族社會里,家庭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這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材料沒有強調家庭結構問題,排除A項;材料不是在談道德問題,而且B項中“嚴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實;宋代理學形成,儒家思想大發(fā)展,排除C項。故選D。

  5.(2013洛陽統(tǒng)考)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據此可知(  )

  A.均田制導致土地集中現象加劇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買賣

  C.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

  D.封建小農經濟日益被大莊園經濟取代

  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實行均田制主要是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說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說明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

  6.明朝時,“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問,皆佃農任之”,地主與佃農之間,“交租之外,兩不相問”。對此現象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慢慢分離

  B.佃農有較大的生產自主權

  C.有利于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

  D.地主與佃農間存在雇傭關系

  解析:D 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權屬于地主,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掌握在佃農手中,這有利于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A、B、C三項分析正確。地主與佃農之間存在的是租佃關系而非雇傭關系,故D項錯誤。

  7.(2013蘇北四市聯(lián)考)《漢書·貢禹傳》載:“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材料反映漢代(  )

  A.官營紡織業(yè)技術水平高超

  B.政府鼓勵民營手工業(yè)發(fā)展

  C.官營紡織業(yè)規(guī)模大耗資多

  D.手工業(yè)產品大量投放市場

  解析:C “三服官”是漢官名。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漢代官營手工業(yè)規(guī)模大,耗資多。故選C。

  8.(2013晉商四校聯(lián)考)《呂氏春秋·孟冬紀》關于秦代官營手工業(yè)有這樣的記載:“物勒(刻畫)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這表明秦代官營手工業(yè)(  )

  A.產品做工精美 B.質量管理嚴格

  C.生產不計成本 D.產品不入市場

  解析:B 材料體現的是秦代官營手工業(yè)中實行產品刻名負責制,反映其對質量管理嚴格。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

  9.(2013洛陽統(tǒng)考)《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xiāng)山陬(山腳),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賣)于鄉(xiāng)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  )

  A.自然經濟解體

  B.家庭手工業(yè)發(fā)展

  C.民營手工業(yè)向農村擴展

  D.出現經濟區(qū)域分工

  解析:B 材料大意:登州府家庭棉紡織業(yè)相當普遍,生產的布料除自給自足外,還賣到鄉(xiāng)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販轉運賣到城市去,因此B項正確;A項表述錯誤,C、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10.(2013浙江模擬)明代,廣東省規(guī)定煉鐵“定山主以為爐首,立爐首以為總甲,收土民以為丁伴,擇荒郊以為冶所,嚴巡捕以為約束,明??币詾榍宀?時啟閉以為聚散,定丁數以為撙節(jié)”。這反映了明代(  )

  A.“重農”政策有所松弛

  B.官營手工業(yè)仍占主導地位

  C.政府對冶鐵業(yè)的管理很嚴格

  D.在冶鐵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C 從材料中的“定”“立”“嚴巡捕”“明???rdquo;“定丁數”等表述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對冶鐵業(yè)的管理十分嚴格。A、B 兩項與史實不相符合。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11.(2013湖南聯(lián)考)宋代吳處厚曾說:“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如瘧疾之一發(fā),則其俗有以冷熱發(fā)歇為市喻。”這段話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瘧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C.“市坊”制度已經被徹底打破

  D.宋朝經濟沒有能均衡發(fā)展

  解析:B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進行一次貿易,該地就好比得瘧疾的病人一樣,忽冷忽熱。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12.(2014咸寧四校聯(lián)考)北宋真宗時期通行的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益州16家富商聯(lián)合發(fā)行交子。南宋紹興三十年“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對該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A.宋代紙幣取代金屬貨幣

  B.會子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發(fā)行的紙幣

  C.長途販運貿易開始出現

  D.紙幣從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的過程

  解析:D A項“取代”說法錯誤;B項“世界上最早”說法錯誤;C項“開始出現”說法錯誤;題干描述了紙幣從北宋出現至南宋發(fā)展的過程:富商聯(lián)合發(fā)行——初命臨安府印造,D項正確。

  13.(2014泉州質檢)明中葉學者王世貞說:“徽地四塞多山,土狹民眾,耕不能給食,故多轉賈四方。而其俗亦不諱賈。賈之中有執(zhí)禮行誼(注:意為儒學修養(yǎng)高)者,然多隱約不著,而至其后人始,往往修詩書之業(yè)以謀不朽”。材料不能說明(  )

  A.地理環(huán)境不利農業(yè),是徽州發(fā)展商業(yè)的一個重要原因

  B.商業(yè)致富和科舉仕宦,是當時徽州發(fā)展的兩個重要支點

  C.徽商重儒入仕,體現近代商業(yè)和封建權勢結合的特點

  D.用經商所得厚利,讓子弟業(yè)儒入仕是徽商的終極目標

  解析:C 材料大意是徽州地區(qū)四面多山,地少人多,糧食供應不足,故人們多從事商業(yè)。并且當地的風俗也不輕視商業(yè)。商人之中的儒商在經商致富后,其后代往往以研讀詩書、科舉入仕為目標。故A、B、D三項材料能夠體現。C項中“近代商業(yè)”的表述錯誤。

  14.(2013寧波測試)據《明經世文編》記載,“延綏鎮(zhèn)兵馬云集,全賴商人接濟軍需,每年有定額。(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領認淮、浙二鹽,輸糧于各堡倉給引,然后前去江南鹽運使司,領鹽發(fā)賣,大獲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晉商(  )

  A.獲得了全國的食鹽專賣權

  B.以誠信為經營原則,以義取利

  C.掌控了國家軍政大權

  D.得到官府庇護,獲取高額利潤

  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晉商在政府庇護下,販賣鹽、糧給軍隊提供軍需,“大獲其利”,D項符合史實。A項中“全國”說法錯誤;B項材料沒有反映;C項曲解了材料。

  15.(2014皖南八校聯(lián)考)史載,宋朝湖州農民“以蠶桑為歲記”,嚴州“谷食不足,仰給它州,唯蠶桑是務”;太湖洞庭山區(qū)“然地方共幾百里,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皆民兩稅地,不殖五谷,唯宜種茶……”;穎昌府“城東北門內多蔬圃,俗稱香菜門”。上述材料最能說明(  )

  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yè)性農業(yè)發(fā)展較快

  D.農業(yè)精耕細作,剩余產品大量商品化

  解析:C 從材料湖州“以蠶桑為歲記”、嚴州“唯蠶桑是務”、洞庭山區(qū)“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不殖五谷,唯宜種茶”等可知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yè)性農業(yè)發(fā)展迅速。A項與史實不符;B項材料無體現,D項與材料“谷食不足”不符。

  16.中國古代政府歷來對商業(yè)發(fā)展嚴格控制,下表為明清時期各地商業(yè)集市變化統(tǒng)計表,表中數據說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  )

  省區(qū) 嘉靖至萬歷

  州縣數 集市數 順治至雍正

  州縣數 集市數 乾隆至道光

  州縣數 集市數 直隸

  山東 14 132

  42 104 82 527

  64 1 126 43 537

  74 1 583 陜西(關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

  臺灣) 45 459

  19 131 51 545

  15 205 43 976

  39 511 廣東 - - 72 1 270 71 1 959 A.農民與市場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

  B.南北經濟交流日趨頻繁

  C.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

  D.州縣集市的密度北方超過南方

  解析:A 由表格資料可知,州縣集市密度應是南方超過北方,D項錯誤;B、C兩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集市數量迅速增加,反映出商品經濟在農村的廣泛發(fā)展,A項符合題意。

  17.(2012年北京文綜,12)秦漢至明代,商人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一個重要原因是統(tǒng)治階層認為商人(  )

  A.不事生產 B.不尊儒術

  C.不敬宗族 D.不納租稅

  解析:A 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在生產力比較低的情況下,統(tǒng)治者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證農業(yè)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也可以防止農民自由遷徙,保證地方社會治安和穩(wěn)定,而抑制商業(yè),主要是因為商人有投機行為,卻不事生產,不利于管理和維護統(tǒng)治,B、C、D三項不符合史實,正確答案為A。

  18.(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員指出:“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寇與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積極作用明顯

  C.海禁加劇了寇患 D.應當加強海禁政策

  解析:C 關鍵信息“禁之愈嚴而寇愈盛……”,是說禁商越嚴,寇就越多,結合明朝對外商業(yè)政策可以得出答案為C。

  19.(2013湖北聯(lián)考)“帝王們也是‘經濟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經濟人’在特定資源環(huán)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 。按此觀點來解釋“重農抑商”政策的話,下列結論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農抑商”政策實現了古代經濟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農抑商”政策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

  C.“重農抑商”政策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時的必然選擇

  D.“重農抑商”貫穿于中國古代史

  解析:C 重農抑商政策曾經在中國古代起到積極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后期,該政策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排除A項。B項中的“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與史實不符,可排除。商周時期,國家曾采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排除D項;C項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20.(2013臨沂模擬)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蜃唠U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這位學者認為海禁造成(  )

  A.國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強 B.科技發(fā)展逐漸停滯

  C.政府無法掌握國際變化 D.人民就業(yè)機會縮減

  解析:D 本題考查學生材料分析能力。材料表明沿海居民慣熟船務,多為舵工水手,海禁后沿海居民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甚至很多人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人民就業(yè)機會大大減少。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1.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它既是一個生活組織,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它還曾經是一個權力組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傳統(tǒng)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xiāng)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注:指規(guī)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特點)。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二 16世紀一位英國面包師的家庭構成(家庭手工作坊)(單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幫工 學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據哈羅德·帕金《現代英國社會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國至少從1530年開始,他們已不再認為獨身是一種美德,相反,他們認為婚姻是由上帝創(chuàng)立的……他們主張把宗教和家庭聯(lián)系起來,過一種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說,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禮拜與圣餐外,在家中也進行祈禱與閱讀《圣經》。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騏)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在鄉(xiāng)下,家庭很小的經濟因素是什么?(3分)中國古代一些家庭規(guī)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的特點,請結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3分)

  (2)現代家庭是親人居住、消費和情感寄托的單位。根據材料二指出16世紀的英國家庭還有哪些更寬泛的功能?結合所學知識,闡明這些功能在現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他們”指哪類人?結合所學知識,英國宗教家庭生活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4分)

  (4)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家庭,試分析其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4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應從小農經濟下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基本單位,規(guī)模狹小,分工簡單,生產方式落后,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等角度進行思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應是西周宗法制影響的結果,宗法制下家庭內部成員既有血緣關系,又有政治隸屬關系,是導致“一些家庭規(guī)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的特點”的制度根源。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面包師的家庭是一個手工作坊,有“幫工”存在,說明有生產功能,有“學徒”,說明還有技能培訓的功能;第二小問聯(lián)系工業(yè)革命后現代工廠的出現思考回答。第(3)問依據“英國”“1530年”“主張把宗教和家庭聯(lián)系……”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變化原因”可聯(lián)系宗教改革進行分析。第(4)問注意題干中限制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和“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分析作答。

  答案:(1)經濟因素: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或具體描述小農經濟的形態(tài));(2分)經濟條件有限。(1分)

  制度根源:西周實行宗法制。(2分)將血緣和政治權力相結合,形成宗族(家族)觀念。(1分)(答“封建制度”給1分)

  (2)功能:生產單位(或經濟功能);(1分)技能培訓。(1分)

  衰退原因:工業(yè)革命;(2分)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1分)工廠制度取代手工作坊。(1分)(如答“學校教育發(fā)展”亦同等給1分)

  (3)指:新教徒。(2分)(或清教徒,或加爾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給2分,若答新興資產階級只給1分)

  原因:宗教改革;(1分)形成人文主義宗教觀(或宣揚“因信稱義”)。(1分)

  (4)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使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趨勢;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動加快。(每點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得滿分4分)

  22.下表是某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課上,三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結論。

  組別 材料 結論 甲組 廢除丞相以后相當于丞相地位的官員享有權力范圍的變化

  時期

  職位

  所享有權力范圍

  明代中

  葉后

  內閣

  首輔

  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戰(zhàn)

  清代

  軍機

  大臣

  承旨擬寫,上傳下達,備皇帝顧問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乙組 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丙組 永樂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fā)“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禁絕一切海外貿易 請回答:

  (1)上述三組結論,哪一組有明顯錯誤?試闡述你的理由。(2分)

  (2)其余的兩組結論,哪一組可以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哪一組不能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請分別說明理由。(10分)

  (3)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處于資本主義的前夜”,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當時中國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8分)

  解析:第(1)問是對基本概念的考查,據所學知識容易作出判斷;第(2)問主要考查對“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資本主義萌芽”最基本的特征是雇傭關系,而這一點在圖中不能直接推導出來;第(3)問實際是考查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未能推動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原因,注意題目要求“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涉及政治、經濟、外交層面,依據所學知識補充思想領域未能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因素。

  答案:(1)丙組: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不是禁絕,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2分)

  (2)甲組可以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

  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都是中樞機構,但內閣首輔與軍機大臣都無決策權,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

  乙組不能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

  圖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志是雇傭關系出現。(10分)

  (3)
①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yè)的整體發(fā)展階段。
②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統(tǒng)治日益腐朽。
③思想:理學和心學占據正統(tǒng),批判理學的新思想沒有發(fā)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④外交:實行閉關鎖國,長期與世隔絕,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的正常發(fā)展歷程。(8分)

結束
特別聲明:1.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湖北自考網”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湖北自考網(trillionsbussines.com)”,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2.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實或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最新官方信息請以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及各教育官網為準!
考試交流群 獲取擇校方案
考試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

成考院校 自考院校 專升本院校 資格證 其它熱門欄目 最新更新